浙江一工厂惊现五步蛇!为什么被称为“烂肉王”?被咬了怎么办?
随着秋季的到来,天气开始转凉了,但是我们还是不能放松警惕,这段时间蛇类的活动依旧很频繁,稍有不慎,就可能跑到我们家里去。近日,在浙江金华武义的一家工厂里面就突然闯进了一条剧毒的五步蛇。
消防员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穿戴好装备后立刻就开始对房间进行大搜捕。最终找到了一条近一米长的五步蛇,随后消防员用捕蛇器将其抓获,装到事先准备好的袋子里。由于五步蛇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所以消防员把蛇带到了野外进行放生。
消防部门提醒,秋季蛇类活动依然频繁,若不慎遇蛇,切勿惊扰或擅自抓捕,应第一时间报警或通知专业人员处置。
什么是五步蛇
五步蛇学名叫尖吻蝮,又叫白花蛇、百步蛇、七步蛇、中华蝮等,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
安徽、重庆、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西、贵州、台湾等地都有它们的身影,是我国著名的毒蛇之一。它之所以被人称为尖吻蝮就是因为它的吻部尖长而突出。所以有时候也会有人将它和同为三角头的原矛头蝮搞混。
不过两者还是有不少区别的,尖吻蝮身上的花纹是三角形的,而原矛头蝮的是圆形的。尖吻蝮的吻部明显比较尖,而且上面还有小肉芽,但原矛头蝮的吻部比较钝,所以两者还是有不少明显的差别的。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尖吻蝮的吻部会越来越圆润。
成年的尖吻蝮能长到91-121厘米,据说目前最长的记录是154.5厘米。它们的身体大多数是棕色或者灰色的,再加上颜色较浅的三角形棕灰色花纹,形成了很好的保护色,可以轻易地藏身在枯木败叶里。
五步蛇有多猛
五步蛇有着形状宛如倒钩的管状毒牙,不仅长,而且大。所以它可以注射大剂量的毒液到猎物体内,确保猎物的死亡,据说五步蛇的平均排毒量为176毫克。所以在古代被咬伤的人往往都会很快死去,伤口看起来还很恐怖。
五步蛇的毒液很猛,它主要是以蛋白质构成的溶血毒素,这种毒素和神经毒素不同。它的破坏力极强,一旦被咬了,蛇毒里的抗血凝素就会阻止血液凝固,我们的伤口也就无法愈合,然后就会一直出血。接着还会出现肿大、起泡、组织坏疽以及溃疡等情况,所以也被人称为“烂肉王”。
而且五步蛇受到惊吓之后一般不会逃跑,它们的性格比较稳重,所以平时常用的打草惊蛇对它是没有用的。这种蛇很危险,它们在攻击之前不会像眼镜蛇一样做出攻击的姿态,而是十分突然的出手,让人猝不及防。所以不要以为它乖乖地待着不动就没事了,也许正等着人靠近好出手呢。
五步蛇是保护动物
五步蛇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之一,也就是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在安徽省,五步蛇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所以私自捕捉和猎杀野生五步蛇是违法的。曾经宁波一伙人在山上抓了条三四斤重的五步蛇,没想到刚下山被抓了。建德市有人抓了三条五步蛇被罚了3600元。
五步蛇虽然是毒蛇,但它的药用价值很高,正所谓药毒不分家,有些时候剧毒也往往是治疗某些疾病的良药。而五步蛇的蛇毒有着祛风、活络、定惊的功能,在治疗风湿瘫痪、骨节疼痛、麻风、疥癣、惊风抽搐、破伤风、杨梅疮、瘰疬恶疮等疾病方面有着非常好的疗效。
而随着人类的捕捉和环境的恶化,栖息地的减少,野生的五步蛇也就越来越少了,所以才会被列入保护动物的名单里。当然,也有人工养殖的五步蛇,不过在2020年的9月,五步蛇就被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
被五步蛇咬了怎么办
无论被什么毒蛇咬了,都要第一时间去医院治疗,而且一定要注意分辨毒蛇的种类,要是不认识的话,就记住它们的特点,这样医生才好及时的针对治疗。比如银环蛇的黑白条纹,眼镜蛇的花纹等等。如果离医院太远的话,自己也可以做点急救措施,但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由于五步蛇的蛇毒具有溶血性,被它咬伤后,伤口最好不要切开,以免血液不能凝固,导致大量出血,引起贫血等症状。我们可以用手在伤口处挤压排毒,并用清水对伤口进行充分地冲洗。千万别学电视剧里用嘴吸毒,要是嘴巴里有伤口的话,比如空腔溃疡,牙龈出血等等,毒液很容易顺着伤口进入人体的。
还可以用绳子或者鞋带之类的东西将患肢进行结扎,结扎在靠近心脏的近心端上3-5cm。但一定要注意啊,不能绑太紧,绑太紧的话容易造成肢体组织坏死,别到时候蛇毒没让你截肢,自个把自个弄得截肢了。应当捆绑3-5分钟后进行一定的释放,再接着捆绑3-5分钟。
被五步蛇咬了之后,大家一定要镇定,不要自己吓自己,大部分情况下及时就医是可以治好的,不要心一狠,直接自己就给自己截肢了,那样后悔就来不及了。杭州一男子张先生在山上干活时被毒蛇咬伤了,在发现是五步蛇之后,他居然直接拿刀砍掉了自己一部分的食指。这就可以看出他有多恐惧了,真的是狼人啊,核桃就算是被咬了估计也下不了这手啊。
不过医生提醒,其实被五步蛇咬伤,毒素蔓延至全身需要过程,只要及时就医,通常不会致命。被五步蛇咬伤,并非像传说中那样,走上五步便会毒发身亡。哪怕是毒性猛烈的银环蛇,被咬后只要在6小时内就医,也不会有性命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