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凝练,这是画家金宇澄
故宫东侧,推入南池子美术馆窄窄的木门,一座苏式园林,步流水石块入正厅,左手边展览中第一幅画,是金宇澄1976年的《梧桐与无花果》,这是他保存下来的最早的画,巴掌大小,他视之为草稿。
“繁花——金宇澄个展”展览现场
《梧桐与无花果》 9×16.3cm纸本1976
追忆绘画的历史,金宇澄没有想起一个“决定性的时刻”。作为上海人,他比陈丹青大一岁,1969年必须下乡务农,他“花了一秒钟”在云南和黑龙江之间选择了后者,原因是“云南一年四季种地,东北冬天不用干活”,而陈丹青16岁那年去到赣南与苏北农村生活;金宇澄回忆说,当年他遇到的,都是喜欢文学的朋友,如能像陈丹青那样常跟画家来往,说不准他也会画画,他全然不知命运走向何方。
在东北前劳改农场当知青时,金宇澄会给上海的家人朋友写信,有时会附上一些插图,画北方房子、镰刀,火炕火墙的结构……七年后返回上海,他称自己像“刑满释放”的人。那是个“纯真”年代,也是“幽默”的年代,深深浇灌了金宇澄的心灵。若干年后,当他用画笔回忆时,着重表现了情感的魅力。
《午饭》 26.2×23cm纸本水笔丙烯2016
这是一个画家迟到的展览,在北京一亮相,吸引了艺术界的注意。著名艺术史学者尹吉男说:“乍一看,他画得很单纯,像孩子的天趣,他的纯真没有习气,看不到套路,他都是用自己童真的眼睛、童趣的眼睛去发现。他的纯真、趣味中有幽默感,而这种幽默感完全是他制造出来的。他还是有绘画天赋。”
绘画其实就是自由,无关学院与非学院的讨论,是取决于作者的底色,金宇澄恰好是画了画、写了小说。他说:“画一定要让有兴奋点,写小说也一样,如果没动心,我不会去碰的。”每张画的起意,都源自于一种最直接的触动、一种刺痛,金宇澄才会起笔。
《一栋欧式建筑》
44.5×34.5cm纸本水笔水彩 2017
展厅中有一张《麦地午餐》,巴掌大小,金灿灿的麦浪,麦地中间是一张桌子,上面摆满了各种食物,看上去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这是金宇澄当年东北黑河嫩江农场的现场,在他的散文集《洗牌年代》中有这样描述:这伙曾经的上海“男孩女孩”,什么都不会做,被一望无际的麦地惊到了,农场只能调来一群犯人,为他们示范了一个“收割机那样无声无息向前推进”的震慑现场。
《麦地午餐》10×14.5cm纸本水彩2015
《麦地午餐》画的是“收割机”的口述故事,为激励割麦子的热情,管理者曾经在麦田中央放一桌食物,谁先割到,谁就随便吃,迟到就饿饭,因此年老力衰者就失去了机会,衍生出种种怪诞的反转……金宇澄为这段文字,画了这一桌“丰盛的午餐”。
此次展览中,策展人谢晓冬将一部分作品归纳为对历史的追忆,它们全然来自金宇澄的切身经历,他始终保持纯真的目光,面对不可言说的过去,投来冷峻或无奈的一瞥,纯真中揉入一丝黑色幽默。但他并非要刻意批判,更深的是源自内心对历史与生命的同情。
“繁花——金宇澄个展”展览现场
滑动查看
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徐累将金宇澄的画看成是“文人画”转世。他看完在南池子苏式园林空间中展出的作品后,感慨说:“前面有文字在厅堂正襟坐,绘画就是后花园的私情了,兴致所至,恣意而为。不过私情一旦公示,就是专情了。专情深含专业。‘文人画’有态度、有经历、有感言。金先生先前主要靠书文议论,而今不着一字,全凭图像,也达到了寄言的目的,甚至更耐人寻味。墙内‘繁花’墙外道,这是一个作家给予画坛市井的隔空示意——画画其实就是有话要说,才有画要画。”
《旅行》 120×100cm×4布面丙烯2023
滑动查看原图
《红》 52×38cm纸本丙烯2017
《街景》67.7×47.6cm 纸本丙烯2018
在物资匮乏的1970年代,金宇澄表示只是读小说,记得19岁那年,他的东北宿舍里暗传一本破烂的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的《建筑系钢笔画教程》,这是金宇澄翻看最频繁的美术教程,但他从不试着去画;结束知青返回上海,在一钟表工厂当钳工,学了半年的机械制图,他的基础就是这些。
2022年,金宇澄画了一些灰调的布面丙烯,在一幅“蒸汽朋克”般的作品《背影》中,时间仿佛回到了30年代的世界工厂车间,机械管道相互穿插缠绕,秩序井然,淡淡的黑白灰透出冷峻感。它很复杂,又很简洁,似有隆隆巨响把你带回大机械时代,又仿佛忽然寂静地停在机械世界之外的另一世界。
《背影》150×100cm×2布面丙烯2022
金宇澄不爱看画展,喜欢读画册,他对民国时代的曹涵美情有独钟,在作品《滑轮》中,左侧模特的衣尾线条以几何直线勾勒,是金宇澄的一个艺术指涉,源于对曹涵美长篇连环画《金瓶梅全图》风格的致敬,它立足于传统白描,又融入了日本浮世绘、西方立体派艺术,流畅的线条控制力常常让人想到马蒂斯、常玉,而超现实造景又让人看到达利、马格利特的身影。
《滑轮》 119.3×105cm纸本丙烯2020
金宇澄说:“你看画里有几个O,几个X?
我是为它们画的。”
无疑,金宇澄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尤其痴迷于“现场与细节”——这正是他2022年英文画册的书名。在艺术史的谱系中,他重拾了叙事性绘画的传统,画里都是他的日常,从下乡的场景,到工作了三十余年的上海作家协会、每日上下班经过的上海巨鹿路,再到路边橱窗里的服装模特、室内的阳台、窗户……
金宇澄《现场与细节》英国ACC艺术图书出版社 2022
《现场》 35×53.6cm纸本⻢克笔2016
《阳台》64.5×49cm纸本丙烯2019
艺术家苏新平评论道:“他的画真好,很多局部拿出来都是一张好画。”王家卫最初看完《繁花》小说后说了一句话:老金,这部小说本可以写成十部小说,但是你一部就给烩了,太亏。艺术家向京也感叹他画中绵密的叙事,“他的画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越剥越有味道,越看越丰富。”
故事之外有故事,意外之外是意外,这是金宇澄绘画的叙事魅力。他的画里出现过很多马,他说自己有“马儿收集癖”。
《白雪》 43×67cm纸本水笔2018
在这幅《白雪》中——数匹白马立于罗马柱前(上海作家协会二楼大阳台),地上散落着被撕咬破碎的书堆,远处是皑皑雪山,仿佛过了几个世纪,马的文明已经主导了人类文明,书籍变成了马蹄脚下的衰败的草料。如果观者足够细心,画面一角有一只天外巨手抓住了马匹,似有另一种力量主宰着一切。
“画人往往不如画一只手,容易出现想象空间,一种外力,我喜欢画里有故事,有个人的痕迹。”金宇澄总是有这样的奇想。建筑师马岩松看过展览后说:“即使不知道他是作家,也会对他的画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里面有一种真实的故事感,你会想了解他为什么这样想。”
《静安寺》 43×29cm纸本丙烯2018
尹吉男在谈及金宇澄的纯真时,特意补充了一点:“他又很复杂,他有那种洞悉人情世故的老辣。作品的每个局部都不是简单的画面,在形式上、内容上相互嵌套着,像人的神经一样复杂,思维极其缜密,充满了‘心机’,这种复杂跟天趣正好是矛盾的,但金宇澄结合得很完美。”
在谢晓冬看来,“如果从叙事性角度来看,金宇澄的叙事是丰富的、结构化的,一层一层彼此之间相互关联,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叙事宇宙。这是很多纯粹画画的画家,罕有的一种特质。”
“讲到底,我画的是不真实、不存在的幻想,又有一些写实。”金宇澄很少解释自己画,他也不愿意这样做,这是少有的一句自我解读。
这种“带有一些写实却不存在的幻想”,是通过作品中的超现实场景、多重细节与复杂叙事搭建出来的。比如在《理想》中描绘的是金宇澄每天上下班走了三十多年的上海巨鹿路,回想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淮海路上还有马匹活动。他突发奇想,梧桐树越长越大,人行道和马路却越来越窄,假如再过一百年,树堵塞了人行道,连人走路都困难,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他画了这幅《理想》,两旁的梧桐树枝密密麻麻,伸向天空,红绿灯闪烁,中间的马路被颠覆了,变成了自动传送带,行人和马儿不再需要自己走路。
《理想》 70×50.1cm×3纸本丙烯2019
批评家汪民安看到这幅画,认为金宇澄的绘画是梦幻色彩的超现实主义,“他的作品从非常典型的个人记忆与经验出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融合了过去与现在,跨时空交织,既不是纯粹的虚构,也不是纯粹的写实。”
2017年的《彼岸》作为金宇澄英文画册的封面,与2018年的《白鲸》像是姊妹篇,梦幻、超现实在这两幅画里淋漓尽致。两幅都画了海边与人,线条生动,造型奇幻,用色尤其明亮丰富,意味层层叠叠,由近及远,犹如一部未来实验剧的某个场景,将无尽的故事定格在一个多维时空中。
《彼岸》 76×52cm纸本丙烯2017
《白鲸》 70×51.7cm纸本丙烯2018
金宇澄的复杂叙事往往带有某种观念性。作品《桃花》绘制了一个马的极繁世界。100匹形态各异的马在巨大游乐园中遨游,有的出自汉画像砖或汉墓壁画、有的来自星巴克、有的来自欧洲中世纪壁画。糅合了山海经里的动物、西汉丝织品里的人物、西方神话中的半人马……如桃花翩落,美如乌托邦,这是一个马的世界剧场,隐隐似有寓言。
《桃花》 65.2×95.2cm纸本丙烯2019
尹吉男洞察到了里面的玄机:“他的作品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使我想起了原来美院的老画家周令钊或者张光宇,他的画里不仅有趣味性,同时包含了一种复杂的社会性。这使得他的作品像一个剧场——一个未来的或历史的、现实的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人生剧场。”飞鸟、麦地、镰刀、太湖石、人形椅......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都在画中一一连接上了。
在谢晓冬看来,这些都可以看作是金宇澄自画像的一种“副本”,是一种“观念的自画像”。尹吉男赞同这种看法:“金宇澄每张画都有看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的自画像,虽然有一些画不是自画像,但却有自画像的意义,比如他画的《太湖石》,太湖石本身很简单,但又很复杂,比较像他本人。”
《太湖石》 30.8×20.8cm纸本水笔水彩2017
自画像作为窥探艺术家精神世界的最佳通道,无论西方的伦勃朗、梵高、毕加索,还是中国古代的赵孟頫,后人都从他们的自画像里探究艺术家的密码;而金宇澄为自己搭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密码谱系。每个画面都承担了一种表演角色,上演着人间喜剧、闹剧、荒诞剧。
《自画像》86×66cm纸本丙烯2019
近两年,金宇澄花了很大精力,画了不少灰调的作品,他很喜欢这个系列。作品《北风》中,徐累一眼认出“这幅画画得很复杂”,这是几经调和后冬天独有的色调,巧妙协调了自然与心理的色调,黑黑的窗口站着小小的人,没人知道窗内发生了什么。大俯瞰的全景视角下,一双巨手探入画内,环抱着鳞次栉比的房屋,没有任何投影,每一座小房子都扎扎实实地矗立在北风中。
《北⻛》 56.5×56.5cm×3布面丙烯2022
滑动查看原图
马岩松也说,“从建筑角度看,《北风》这幅画是一座城市的鸟瞰,房屋带着透视,乍一看好像我们很熟悉的建筑画,但是你又仿佛能看到城市里人的生活,他的角度非常特别。”
这些灰调作品,让北京画院院长、策展人吴洪亮称赞“惊艳”,“灰调子非常难处理,他在色彩、造型、复杂的构图穿插之外,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注入、叙事性和开放的能量,带领我们穿越了对于一般绘画的理解。”
《舞蹈A》 120×120cm布面丙烯2021
《舞蹈B》120×120cm布面丙烯2021
无处不在的隐喻与好奇,构成了金宇澄作品中的诗意与哲思。“画画时,叙事的焦虑安静下来了,四周更幽暗,更单纯、平稳,仿佛我在梦中。”
看金宇澄的画,不在于精致的形式语言或是图像解读,而是一种整体性,他从不停留于一种碎片化的、孤立的弱叙事性,其叙事绵密、悠长,观念层层叠叠,与超现实主义风格相糅合,构成了庞大的绘画宇宙。
“繁花——金宇澄个展”展览现场
过去十年间,《繁花》已然成为最火的严肃文学IP——改编成舞台剧在不同的城市上演,而由王家卫导演的同名电视剧也将上映,身处热闹与喧哗,老金始终不响。比起小说,他就像自己写过的“阿宝”,夜深人静,独上阁楼——老金沉迷于画中,常常无法自拔,一下画到深夜两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