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各县地名大全-豫南篇
豫南,包括驻马店,南阳,信阳三个地级市。
01 驻马店篇
驻马店
驻马店,首先,这个名字是因为谐音而来的,原本驻马店的名字叫汝南,这个名字在古代曾经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前,曹操曾经驻扎在汝南,因此这个地方就流传起了驻马的说法,这也影响到了当地的特产,此地生产了许多的苎麻,谐音就是驻马。在元朝,为了方便通信设立了许多个驿站,其中一个驿站就在驻马店。当时,这个地区还没有被叫做驻马店,当时这里被叫做汝宁,但是这里有个村庄叫做苎麻村,它所处的位置交通比较方便,所以朝廷就把驿站设立在这里,驿站里一般有供人住宿的房间,还有马匹,所以驿站有时也会被人称为店,所以就有了驻马店的说法,不过这时只是有这样的说法,还没有正式改名。在建国了以后,就把这片地区设为了驻马店专区,专区的意思和地级市差不多,是对地区的划分,就这样,驻马店专区就正式成了这个地区的名称,到了2000年,驻马店专区改名为驻马店市,但是根据了解,其实连当地人都不太喜欢这个名字,据说居住在驻马店的人曾经申请过换一个名字,只不过没有得到允许现在市区还叫驿城区。
确山县,以县城东南六里的确山为名。
泌阳县,因位于泌水之阳(山南水北为阳)而得名。
遂平县,原吴房县。得名有一个历史故事。十月初十的古豫州,正是数九寒天的隆冬季节。傍晚时分,一场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在嵖岈山下,一队队唐兵正往一个名为文城栅的地方集结。漫天的风雪中,刚刚集合起来的唐军又浩浩荡荡地从向东进发。队伍中,一个年轻的将军,面色凝重,神情镇定,他就是这支队伍的主帅——唐州(今河南唐河)等三州节度使李愬。夜幕中,唐军一路奔袭六十里,到达张柴村,将守军尽数杀净,迅速占领了村子。军士们都忙着食干鞴,整羁靮。李愬命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然后率其余将士继续向东进发。诸将问军队开往何处,李愬才宣布说,入蔡州直取吴元济。诸将闻说皆大惊失色,但军令如山,众将只得率部向东南方向急进。此时夜深天寒,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路边不时看到冻死的人和牲畜,张柴村以东的道路,唐军无人认识,人人自以为必死无疑,但众人都畏惧李愬,无人敢于违令。军士们一个个大气也不敢出,只顾顺着脚印,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奔跑,生怕一停下来就会被冻僵。
半夜里,兵士们踏着厚厚的积雪,连续向东急行军七十里。终于在拂晓时分到达了目的地——蔡州(今汝南县城)。鸡叫头遍的时候,天蒙蒙亮了,雪也止了。大队人马早已趁守军不备,悄悄地潜入到了城中,经过一天的激战,到太阳下山的时候,唐军终于大获全胜,生擒敌军最高首脑人物——叛乱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定淮西、活捉吴元济的消息传出后,使全国各地的藩镇大为震动,恐惧不安,纷纷表示服从政府。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各地藩镇拥军自重、犯上作乱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因之暂告结束,唐朝又恢复了统一。看到这一切,唐宪宗李纯龙心大悦,因为李愬的部队从吴房的文城栅出发的,蔡州平定后,为了纪念这次袭击战的辉煌战果,皇帝取从此出兵,遂平蔡州之义,亲自下诏,“改蔡州吴房县为遂平县,属唐州。”(见《旧唐书卷十五》)这些都是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讲述的是唐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唐朝李愬奉旨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的事。在司马光为帝王所著的《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记载和描述。
西平县,得名是由于春秋战国时,这里有一个“西陵亭”,但汉代治县时已经平夷,故曰西平。
上蔡县,人类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于蔡地而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以国为氏,传18代近500年,史称上蔡。
汝南县,因为大部分辖地都在“汝河之南”而得名。以前汝南差不多就是现在驻马店的管辖范围。名字确实好听。
平舆县,平舆古为挚国,又称挚地。平舆县的得名,与奚仲挚地造车有关。平舆县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文化发达,是有史可查的中国车辆的发源地。平舆二字含有“平坦的地势,车辆的发明”之意。据《路史后纪》记载:奚仲发明车辆,禹王举奚仲为“车正”,主管天下造车及应用推广之事。《周礼考工记》云:“舆人为车”、“从舆为正”。由于挚地人造的车轻便灵活、坚固耐用,因而声名远播,列国不论远近,皆携带重金来挚地求购。来过的人都知道这里地势平坦,盛产舆。怎么称呼它呢,干脆就叫它平舆吧。
正阳县,在夏朝时为慎国,西周时南部属江国(都城在今大林乡涂店),北部属沈国(都城在今平舆境内),战国时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颖川郡(郡治在禹县),西汉(公元前118年)设慎阳县,为正阳设县之始,距今2116年。南朝时改名真阳县。隋为真丘县,唐初为淮阳县,后复真阳县。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为避讳雍正皇帝名胤祯(音印真),因"胤祯"的"祯"与"真阳"的"真"同音,改"真"为"正",真阳从此改名正阳。
新蔡县,是吕姓、蔡姓的发源地,干姓、梅姓的郡望地。夏朝初年,华夏凿井术的发明人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为吕侯,在此建立吕国;春秋时期(公元前529年),蔡平侯迁都(今上蔡县)至此,史称新蔡国,新蔡由此得名。
02 南阳篇
南阳
南阳,因位于伏牛山南,汉水之阳(北)得名。
邓州市,这个地方夏朝至春秋属邓国,隋开皇三年(583年)开始称邓州,1988年11月17日,再次恢复邓州。
镇平县:金朝统治者取“镇压平定”之意,将原来唐朝时的深阳、安固二县的地方改名为镇平县。
内乡县:因地处伏牛山本部最深处,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较少,故称内乡。
西峡县:之所以名为西峡,是因为它位于伏牛山西部的深山老林中的峡谷地带,又处于南阳府的最西部,旧称西峡口。
淅川县:因析水(古称析川,今名老鹳河,流经析谷而得名)从西峡南下流经淅川县最终汇入丹江,故名。
新野县: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名为烝野(一作蒸野,意为广阔美好的田野)。西汉初年,因在烝野设县故名新野县。
唐河县:唐河这条河流从南阳县赊旗镇南的兴隆镇南下,纵贯唐河县境,故民国十二年(1923年)又改名为唐河县。
桐柏县:因县境所处位置在桐柏山区而命名。
社旗县:赊旗镇的来历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关。传说刘秀当年起义反对王莽政权,曾在这里一刘姓酒家赊了一面酒旗,作为招兵买马的大旗,最后终于推翻王莽新朝的统治,建立了东汉政权,故称赊旗镇。1965年10月,国务院审批此县时,周恩来总理建议,将赊旗镇改为社旗,即将“赊”的一声字改为“社”的四声字,寓意为“高举社会主义红旗”。
方城县:因县东北部有方城山,山上修筑有长方形城池,又称简方城,故名。
南召县:因县城东北部的鲁山县有北召店,南召县有南召店,都是宛洛大道上著名的驿站,故取名南召县。
03 信阳篇
信阳
信阳,春秋时期为申国,后被楚文王所灭。春朝属于南阳群义阳乡。曹魏时设置义阳郡。隋明大业初改为义州。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开始改称信阳。古文中信与申同,改称信阳是认为这里为中国故地的缘故。元明清直到现在,信阳这个地名已经沿用1000多年。信阳撤地设市后,将原县级信阳市改为师河区,原信阳县改为平桥区。
罗山县,春秋时期为申国地,高店乡所在地还可能是江国故城。汉代改称龟县,北齐改为高安县。隋朝开后十六年(596年)改称罗山县。由于县南10里有小罗山(又名龙山),县南百里又有大罗山,所以县名改为罗山。
潢川县,春秋时期为黄国,公元前以8年被楚国所灭。秦属九江郡,汉代分居汝南,江夏二郡管辖。曹魏始设戈阳郡,南北朝始设光州。此后,光州和戈阳两名变换使用,一直延续了1600多年。辛亥革命后,才把光州改为今名潢川。由于该县为春秋古黄国地,县城又靠近潢河,所以取名潢川县。
商城县,春秋时期为吴国之雩娄,后被楚国所灭。隋初改称煅城县,因县城北郊铟商故城。宁太祖建降初(960年),因避富宜弘欹讳,改名为商城县。商城,就是因城,及因商故城的意思。
光山县,春秋时期为弦国,由于县北80里有浮光山,所以县名改称光山。又因其地为春秋弦国故地,所以光山又有“弦山”之称。宋代著名历史人物司马光,由于出生在光山县城,所以取名为“光”。
息县,春秋时期为息国,县东北70里还有赖子国,公元前680年均被楚国所灭,改称息县。汉代设置新息县。南北朝曾改为息州,此后州县更迭,总离不开“息”字,说明息国的历史影响之大,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息候和息夫人的故事。息县县名沿用的时间最长,约有2700多年历史。
淮滨县,县城原为息县乌龙集,解放后新建淮滨县,取其液河之滨的意思。该县土地包括原息县,固始的一部分。其思乡所在地是春秋蒋国故城,是著名的楚相孙叔傲的故乡。
新县,大部分土地原属光山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1932年9月,政府把光山南部以及湖北麻城和黄安两县一部分合起来,成立“经扶县”(国民党领刘峙,字经扶)。1947年12月23日,工农革命政府改“经扶县”为新县。取名新县,一是因为县地原名新集,二是因为革命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象征着人民和土地从此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