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九首经典边塞诗,读完这九首诗,有没有想来边疆的冲动
原创作品,违者必究。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唐诗,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在唐诗中,有一种诗歌流派叫做边塞诗派,而岑参则是其中之一。
岑参的诗歌形式多样,但他最拿手的还是七言诗。
在岑参的诗歌非常雄伟,非常有气势,而且让人充满无尽的想象。
诵读了他的诗歌,就便能想象到边塞一幅俊美绮丽的盛景。
有人说,读了岑参的诗,会不由自主的受到诗歌俊美绮丽的内容诱惑,进而到边塞一观的冲动,以下是岑参的几首诗歌,读了之后,有何感想?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解析】这首诗写的很浪漫,很奔放,而且充满奇特的想象力与观察力。大西北边塞的风景,在岑参笔下,变得热情而狂野,像个充满男性荷尔蒙的汉子。
这首诗把边塞地区的寒冷 的淋漓尽致。
在内地还是秋天的时候,边塞地区已经刮起了狂风,下起了鹅毛大雪。
你看,那白色的大雪挂在树上,就像满树的梨花盛开一样。
征战在外的将士们在极寒的天气里,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军营中。
他们备酒款待即将远行的客人。
此时的天凄冷无比,风刮得很紧,辕门外的红旗已经冻得僵住了。
即将远行的客人在山路崎岖中行走,走着走着,就不见了,雪地上只有马的脚印。
读岑参的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他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
既写得声色相宜,张弛有致,而且更显得刚柔相同,急缓相济,可谓是是一首沁人心脾、奇而婉的边塞诗的上乘之作。
2、《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解析】如果说上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的上乘之作,那么,这首《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则是奇而壮的不二佳作。
这首诗描写的是出征。
岑参在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的时候,他的上司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征讨播仙这个地方。
出征要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茫茫沙海,茫茫戈壁。
然而,就在军队出征的路上,刮起了大风,斗大的石头都被刮得到处滚动,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好一派边塞盛景。
战士们在行军的时候,夜色漆黑,手里的长戈互相碰撞,发出了清脆的声音。
此时的天气异常寒冷,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起来的汗水,立即就在马毛上凝结成了冰凌。
这首诗以雄浑壮美的感触,描绘了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
岑参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诗歌,是因为他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能写的奇而入理,奇而实在,真实动人。
3、《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解析】公元749年,岑参第一次跟随军队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跨上了骏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
岑参的从军,在思想上有两根巨大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他,第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鼓舞着他;第二个是,他的思想意识里,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为国家分忧解难,解除边疆战乱带来的祸患,一心报国的热情。
在岑参西区边疆的时候,他有点想家了。
是的,当时的安西都护府办事处在龟兹,也就是现在的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茫茫戈壁、茫茫沙漠,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焉有不想家的道理。
路上,想家的他遇见了进京的使者,我想给家里人带封信,报个平安,但是,行军匆匆,容不得半点停留,只好让使者捎个口信,给家里说,我一切都好。
可以看得出,岑参此去安西都护府是抱着杀敌建功的雄心去的,解决边疆地区的战乱,更好地与家人团聚。
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解析】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望远,饮菊花酒赏菊花。而公元755年安禄山这个鸟人起兵叛乱,766年的时候,长安就沦陷了,唐明皇李隆基仓皇出逃。到了757年的9月,九月大唐军队收复长安。
在长安刚刚平定叛乱的重阳节,勉强想要去登高,却没有人送酒来,在这样的一个节日里,想起了故园的菊花,在战场边上盛开。
读这首诗,不难发现,岑参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陷落的时代特点,把这首诗写得新巧自然,读完此诗,便如同看到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的景象,包含着他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也希望早日平定安史之乱,换一个太平天下。
5、《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解析】这首诗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大约是公元751年,岑参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见有老人卖酒,就写了这首诗。
在大街上,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仍然在当街卖酒,他把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花门楼口。
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很像一串串铜钱,于是,岑参就说,老人家,我把榆钱摘下来跟你买酒,你愿不愿意卖给我?
这首诗很口语化,读完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可见,岑参被凉州早春的景物所触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
6、《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解析】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威武,唐朝的河西节度府就在这里。
城头弯弯的明月,随着明月的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
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
他们能歌善舞,都会弹奏琵琶。
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充满浓郁的边地情调。
时光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
岁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要赶快建立功业。
岑参这首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
7、《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解析】公元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宿营在广袤无垠的茫茫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骑着战马,已经几乎到了天边。自从我离家以后,很少见到圆月,加上这一次,才有两次月圆。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既然找不到投宿的地方,那就在这万里不见人烟沙漠中吧。
读此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岑参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
宿营的时候,看到了圆而亮的月亮高悬中天,顿时涌起了思乡情怀。
8、《山房春事》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解析】浓郁的春光充天塞地,不仅漫山遍野都处处万紫千红,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
柳树的枝条在春风中飘舞,低过了晾衣的横木,在风的吹送下,一片山花落在了笔床上。
这首诗写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
在岑参看来,春风是柔和的,日光是温暖的,春意的盎然的,到处一片勃勃生机。
9、《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解析】公元751年,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因公从姑臧出发赶赴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就写了这首诗送别。
六月的火焰山非常的灼热,赤亭道口连一个人都看不到,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的月亮。
岑参的这首诗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奔放明快感受。
诗中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更加凸显了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