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说话”与库兹涅茨曲线:1971年诺奖得主述评
题引
“库兹涅茨曲线”是西方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必选内容。
1971年第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以表彰他“对经济增长的经验解释导致了对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过程的新的和深入的洞察”。萨缪尔森对库兹涅茨的评价是:“西蒙是20世纪经济学的巨人,他是测算国民收入的奠基者,他开创了计量经济学的历史。”
本文简要介绍了库兹涅茨的“库兹涅茨周期”、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经济增长理论和“库兹涅茨曲线”,然后本文对“库兹涅茨曲线”提出了两个原创性的观点或猜想。
从制度学派转向经验统计学派
库兹涅茨肯定是学霸。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用了三年获得经济学和数学两个学士学位,又仅用了一年即获得硕士学位,受到美国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米切尔(W.Mitchell)的赏识。
米切尔强调制度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但也认为,制度因素对任何经济过程的重要性都应以经济统计的分析作为依据。因此,米切尔“横跨”制度学派和经验统计学派两大门派。
库兹涅茨继承了导师的学术思想,但在经验统计领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被誉为经验统计学(实证经济学)的创立者,并于197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影响因素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用通俗的话来说,与其纯理论的说教,还不如“用数据说话”。只有具体而真实的数据最能反映问题的实质,最富有说服力。
库兹涅茨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提出了一种“经验解释”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来研究经济增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库兹涅茨周期(the Kuznets cycles)
库兹涅茨通过对19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美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发现许多生产部门尤其是基础工业部门的经济增长率,约15-22年呈现有规则的波动。
他在《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一文中指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平均年限是20年的长期波动,被称为“长经济周期”或“库兹涅茨周期”。他还发现这种周期在房地产和建筑业尤为明显,因此又被称为“建筑业周期”。此外,他还认为该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口(特别是移民)增长率变化的影响。
本世纪以来,关于“经济周期”的研究鲜有突破性的理论或观点。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教科书一般不会介绍库兹涅茨周期。也许库兹涅茨对历史数据的经验统计研究不一定适用于未来。就像库兹涅茨自己所说,经济增长受许多因素影响。如果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动没有规律呢?如果又出现新的影响因素呢?本文认为:我们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认识还很不够。“用数据”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说话”,而不是“用数据说数据”。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库兹涅茨在1941年发表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中实现了国民收入核算的体系化和理论化,详细阐述了国民收入的含义和核算的具体方法。他指出,国民收入应核算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净值。库兹涅茨创建的生产、支出和收入等三种核算模型一直沿用至今。
经济增长理论
库兹涅茨在1930年出版的《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中提出了长期动态增长过程在理解经济现象中的核心地位,并强调长期考察的重要性。他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提出了“倒U型经济曲线假说”(注:下文将详述)。
库兹涅茨强调把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进行深入结合,重新定义了经济增长。他在1966年发表的《现代经济增长》中探讨了经济增长的总量、速度、结构及其传播扩展机制,在1971年发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中分析了欧洲和美国主要国家经济增长的数量特征,内容涵盖经济总量、增长率、生产率和经济结构等。
1971年12月,库兹涅茨在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作的演讲中,提出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六个关联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总产量和人口的快速增加,其次是生产效率的增长率。其他四个因素依次是;经济结构从农业主导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主导,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的转变,通讯和运输技术发展促进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以及世界经济中的分化迹象。(注:限于篇幅,这里仅对其济增长理论做最精简的介绍。)
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
库兹涅茨在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进行检验分析时提出了“倒U型经济曲线假说”。该假说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DP)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从而整体呈现出一个倒U形,这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见下图)。
(注:基尼系数是国际通行的衡量一国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值介于0-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差距越大。基尼系数超过0.4是收入差距较大的警戒线。)
“库兹涅茨曲线”早已超越曲线本身
“库兹涅茨曲线”不仅是西方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必选内容,而且至今仍然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热点。
库兹涅茨在分析传统的农业产业向现代工业产业转变过程中注意到了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变动关系问题。但有意思的是,由于既缺乏实证数据又没有理论模型,一直强调依据真实数据分析问题的库兹涅茨,只能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简单二元部类模型的假设条件下,依据经验数据和大胆的猜想进行分析。
大量的实证分析结果均宣称“库兹涅茨曲线”并不成立。最有力的反例就是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美国,其贫富差距是全球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证分析也证实: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收入不平等反而越来越悬殊,并没有向平等方向转变。
那么,为何“库兹涅茨曲线”受到的青睐要远胜于“库兹涅茨周期”呢?
“库兹涅茨曲线”的主题是探讨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这无论对于西方宏观经济学还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都是重点问题。所以,“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学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对其具体形状的计量统计分析。
关于“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
也许许多人(包括库兹涅茨)以为:当农业主导型经济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主导型经济时就预示着“库兹涅茨曲线”即将越过转折点。绝大多数实证分析基于以这个判断为前提推翻了“库兹涅茨曲线”。
由此可见,“库兹涅茨曲线”的关键是其转折点。为此本文提出两个原创性的观点和猜想。
猜想1:农业主导型经济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主导型经济时,仍处于“库兹涅茨曲线”的左半部分。目前全球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均处于“库兹涅茨曲线”左半部分的不同位置。
如果猜想1成立,那么几乎所有关于“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都需要重新做。更不用说用已有的实证结果去否定“库兹涅茨曲线”了。
如果猜想1成立,那么很容易得出推论: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基尼系数还可能进一步上升。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基尼系数总体上保持上升趋势。进入本世纪以来,基尼系数呈现出走平的迹象。如下图:
中国基尼系数的变化
在提出猜想2之前,先要说一说“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概念。它指一个国家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普遍表现为经济的持续减速或保持缓慢增长。也就是说,一个已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如果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本来希望收入继续增长,但实际情况确实收入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下降。
本文作者受“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启发,结合本系列文章此前已获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大胆提出本文第二个原创性的猜想:
猜想2:“库兹涅茨曲线”存在一个“虚拟经济突变”。当一个国家由制造业和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进一步转向服务业中的金融业主导型的虚拟经济时,基尼系数不仅不会走平或下降,还有可能进一步上升。本文称为引发了“虚拟经济突变”。
如果猜想2成立,那么一个制造业和服务业主导型经济体,只有在避免引发“虚拟经济突变”的前提下,才能通过继续发展越过“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推动基尼系数进入下降通道。
如果猜想2成立,那么美国作为金融资本主导型经济,基尼系数继续维持在高位不下降,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按照本文的观点,美国符合“虚拟经济突变”的特征。
中国已率先开启“库兹涅茨曲线”右半部分的新征程
前述中国的基尼系数在进入本世纪以后呈现出走平的迹象。中国险些引发“虚拟经济突变”--互联网金融乱象。最高领导人及时提出要避免金融脱实向虚,国家采取有力措施及时纠偏,将中国经济重新拉回正确的轨道。
2020年中国宣布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8月17日的高层会议首次专题研究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从基尼系数的角度来说,共同富裕不就是要持续降低基尼系数吗?
为此,本文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个越过“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的国家,将率先开启“库兹涅茨曲线”右半部分的新征程,在共同富裕宏伟目标的指引下,推动实现基尼系数的持续下降。
【文后:原本在本系列专题篇6月23日文章《从按劳分配发展到按劳分配为主体: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就准备讨论“库兹涅茨曲线”。但限于篇幅,只好作罢。不过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对“库兹涅茨曲线”有了原创性的新认识,在本文中得以呈现。在此,谨向美国经济学家Simon Kuznets表示由衷的敬意。最后顺便提一句,库兹涅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被派往中国担任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的顾问。从1946年到1948年,他游历了中国的大中城市和农村,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考察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渗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刍议-来自草根的观点》诺奖篇-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