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荃,郁达夫的糟糠之妻,那个生活中孤独且坚强的女人
周末放假,我回到了老家,却意外遇到了高中同学李玉。
李玉是我们高中时期的女神,长得好看,长发飘飘的样子不知道让多少男生爱慕她、追求她。
高中毕业后,听说她上了一所很不错的大学,后来嫁给了我们这边挺有名气的一个富二代。据我爸妈说当时的婚礼还挺轰动,没想到这次相遇会是这种情形。
李玉现在经营着一个小煎饼摊,每天起早贪黑。她瘦了、黑了,也不如以前好看了。素面朝天、衣裳简陋,完全看不出是个刚刚三十岁的女人。
我打听后才知道,原来李玉和老公离婚了,为了争取儿子的抚养权,她几乎是净身出户。父母原本就嫌她离了婚丢人,因为这个原因更是断了关系。
而她自己带着小孩,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再婚对象,于是只能自力更生。曾经我眼里那个诗情画意的李玉,现在彻彻底底地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小摊贩”。
其实,早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李玉这样的女人,独自一人在苦难中蜕变。就像郁达夫的前妻“孙荃”。
世人只知道郁达夫是一个民国时期与徐志摩齐名的作家、诗人,又有几个人知道他那个受苦受难的“糟糠之妻”呢?
孙荃
孙荃原名孙兰坡,和那些美艳、聪明、高贵或骄矜的民国奇女子相比,她似乎有些太过低调了。以至于默默无闻,即使偶尔被提到,也是因为她丈夫是家喻户晓的郁达夫。
其实,她也算是个有故事的女人。
孙荃比郁达夫小一岁,她自小在私塾学习,聪慧懂事,家境殷实,才貌双全,当时也是远近闻名的一个才女。
郁家对她非常满意,所以在郁达夫留学的时候,就给他们定下了亲事,打算等郁达夫放假回家的时候让他俩成亲。
当时正是新旧交替的年代,封建的婚姻习俗和西方新潮的恋爱观两种观念互相拉扯,所以那个时候的很多才子佳人们都面临着感情的困扰。
作为新一代青年,他们讲究自由恋爱。而老一代却依然喜欢包办婚姻,他们认为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这才是正常。
当然郁达夫也无法逃离这样的生活,他留学多年,热爱文学有心思缜密,怎么会不抗拒那个不曾见面的未婚妻呢?
但他不愿让父亲、母亲失望,只好回家听从他们的安排。
孙荃
订婚是被迫的,郁达夫对孙荃并不满意,他甚至连她的名字都嫌弃。“孙荃”这两个字是他取的,就是因为嫌弃“兰坡”太土气。
郁达夫不同于其他的现代文学作家,他极重视内心的感情,曾在日记、作品中都有过这种表达。
其实,早在日本时,他就有过一段隐蔽的情史。他暗恋那个女人,却迟迟不敢表达,只能埋在心底。
后来这种苦闷、无助和彷徨的心思都被他写进了自己的作品当中。而孙荃当然不是他理想中的对象,她和他笔下那些“缪斯”相去甚远。
然而孙荃并不知道这些,她一心要做个好妻子。还没过门,她便已经把自己当作了郁家的儿媳,时常到郁家照顾公婆,帮忙料理家务,而给郁达夫写信的事宜自然也交给了她。
她给他写过不少书信,其中不乏那首情诗:
“风动珠帘夜月明,阶前衰草可怜生。幽兰不共群芳去,识我深闺万里情。”
这对郁达夫来说简直就是意外之喜,他没想到那个“村姑”竟还有这样的才华,刮目相看后,他也会写上一两封回信。
一来二去,两人也更熟悉和了解对方,多少有了些感情。诗词唱和之余,郁达夫还指导孙荃多读晚唐诗,在他的督促和激励下,她的诗艺也有了不大不小的进步。
孙荃
比起其他盲婚哑嫁的男女,郁达夫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了,孙荃虽然不是他的梦中情人,但也不算太坏,识文断字,勉强还有了些感情基础。
至少,他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抵触,甚至已经接纳了,他曾将自己与孙荃唱和的诗一起发表在日本的杂志上,颇有些自得的意思。
郁达夫毕业回国后,已“相知、相亲”的二人便迅速完婚。一个不再排斥,一个有意迎合,加上几个孩子陆陆续续的出生,他们的婚姻生活称得上幸福美满。
然而,赶上当时国内局势动荡,郁达夫四处奔波,夫妻分居。再加上经济拮据,孙荃在家照顾孩子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在1926到1927年的日记中,郁达夫曾多次写下了感激孙荃,对不起她的自白。
或许文人都是“多情”的,而敏感多思的郁达夫更是如此。即使他对孙荃又愧又敬,即使他对几个孩子疼爱有加,却依然改变不了他在外的“多情”。
丈夫的风花雪月,怎么能瞒得住妻子?孙荃知道后伤心欲绝,两人的关系也慢慢进入到了低谷。
1927年,郁达夫与王映霞走到了一起,二人“不可自拔”,自此他和孙荃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和。
其实,在王映霞之前,郁达夫就尽显其不负责任的本质。可无论是安庆的“海棠”,或是北京的“银娣”,或是广州的“白薇”,都没能够让他们夫妻二人分离。
但这次杭州王映霞的介入,则彻底地将他们的“家”送到了天涯海角。
对他们二人的相爱,孙荃反应激烈。一开始,她极力地反对,面对王映霞提出的离婚要求,她甚至还以“死”相抗争。
慢慢地她想透了,既然抵挡不住对他的“爱”,拗不过“他”的强硬,倒不如隐忍下来,成全了他们。
孙荃
在孙荃与郁达夫分开后,完全还原了一个传统的、本质的中国妇女。独自过活,赡养公婆,教育子女,完全就是旧式女子的剪影。
其实郁家上下都很喜欢孙荃,即使她和郁达夫闹得沸沸扬扬,但她依然在郁家顶着“郁太太”的头衔,参加族内的各种活动。
为此,王映霞与郁达夫爆发了“非常激烈”的一次争吵。在王映霞的立场上,她委屈而不甘,她是名门闺秀,说好了“明媒正娶”做个正房太太,结果这名分却始终不清不楚。
可是王映霞没有想过,孙荃更加的委屈而不甘。她什么都没有做错,甚至一直做得很好,莫名其妙的就被人抢走了丈夫,现在还要来抢夺郁太太的名分。
她比王映霞更加不易……
当时孩子们都还年幼,“文儿”两岁多,“熊儿”一岁多,“胖妞”几个月。
为了三个不懂事的孩子,也是为了顾全郁达夫的名声,孙荃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含泪默认了他和王映霞的婚姻事实。
自此以后,她吃斋念佛,含辛茹苦地抚育着三个孩子成长。
孙荃
开始的时候,郁达夫还会给家里一些经济支援,可待他流亡后,孙荃就只能靠自己了。
生活逼迫得这个曾经“拿笔写诗”的女人忙碌了起来,谁也不知道她吃了多少苦,谁也不知道她流过多少泪,她把孩子抚养大,并且坚持让他们念书,接受高等教育。
孙荃和郁达夫的女儿在《我的母亲孙荃》中,曾经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孙荃带领三个孩子艰难度日的辛酸。
在生活上,她竭尽全力,为子女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有衣穿有饭吃。
在读书受教育问题上,她则使出了浑身解数,倾注了全部心血。即使在那段“逃亡”途中缺衣少食、没有书读、没有学上的情况下,孙荃也一刻没放松孩子们的学习。
没有老师,就自己教!没有教材,就选读古文古诗和郁达夫的作品!孙荃就是这样把孩子们养育成才的……
对郁达夫,她是恨过的,她怨他“多情”,怨他抛妻弃子,怨他不念夫妻旧恩。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恨与怨也越来越淡,最后只剩下了无尽的思念和回忆。
40年代末,当孙荃看到胡愈之写给全国文艺界的报告《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时,她这才知道,已分居多年、杳如黄鹤的丈夫早已为国捐躯,埋骨他乡。
她顿时泪如泉涌,失声痛哭。
在她家的堂屋里,始终挂着那张郁达夫的照片。每逢旧历的七月十五,她总要向南天遥望,希望夫君的“魂兮归来,返故乡兮”,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祭奠和哀思。
郁达夫
阿白寄语:
孙荃是我们值得同情的一位女子,失去了爱情,失去了丈夫,最后茕茕一生,孤独而老。
孙荃又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一位母亲,即使是被抛弃,她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坚韧地带着孩子们熬了过来。
离婚算什么?失恋算什么?感情就是这样,有得有失、有起有落,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还有太多的女人为爱情“要死要活”。
她们有的是沉沦在那些过往的美好中,走不出来,无法面对现实。有的是抱怨对方的“背叛”,每天以泪洗面,活在充满“抱怨”的生活里。有的则是因为失去了依靠的肩膀,从此一蹶不振,柔柔弱弱。
我们可以悲伤,但不要过度!也可以痛哭,但记得要擦干眼泪!可以愤怒,但请别那么歇斯底里!不管再大的阴影,再难的坎,我们也要尽快让自己“活过来”。
别太执着于过去,那些温暖、糟糕的经历,既然都已经过去了,就不必再害怕,也不必再惦记。
别担心未来的路,那些未知、隐形的路途,可能不好,但也可能好……加油!
----END
愿我的文章,带给你更美好的生活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