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半生缘、倾城之恋:张爱玲十大经典作品
张爱玲(1920年—1995年),现当代女作家,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国。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张爱玲小说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张爱玲贡献了一批文学精品,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在中国小说史具有坐标的价值。
1.《金锁记》
《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944年上海《天地》上,后收入小说集《传奇》中。
《金锁记》主要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亲手毁掉自己儿女的幸福。张爱玲另辟蹊径,讲述了一个母亲对自己亲生儿女迫害摧残的传奇故事,从而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生活环境怎样把一个原本有着温情性格的正常女人变成一个阴鸷狠毒的“吃人者”。
翻译家傅雷:《金锁记》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2.《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半生缘》讲述了旧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他们曾经都是有缘人,最后却各奔东西。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讲述了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从历史上看,《十八春》在《亦报》上从1950年3月到1951年2月连载,但是张爱玲本人对这唯一的长篇小说并不满意。因此张爱玲晚年移居美国之后,从1966年开始改写这部小说,名字也改为了《半生缘》。而改写之后,顾曼桢和沈世均再次相遇已是14年后,两个人也不是因为为社会主义国家做贡献的初衷重逢,而是机缘巧合,命运的安排使两个饱经风霜的中年男女在因为误会和隔阂分离了14年后带着满心的悔恨和痛彻肺腑的遗憾再次见面。
张爱玲受到通俗小说的影响很大,但《半生缘》却把通俗小说升华到了高雅深沉的境界。
3.《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小说的结局看似圆满,实则浸透着苍凉。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小说的悲凉气氛正是源于胡琴、月、蚊香、镜、空房等这些颇具悲剧意蕴的意象。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为倾心的作品之一,也是一部比较集中表现张爱玲爱情观的作品。在张爱玲眼里,爱情就是女性求得经济保障的一种手段,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依附的关系,在世俗的婚恋中是没有爱情可言的。
4.《红玫瑰与白玫瑰》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一部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普通人隐秘的心理与情结, 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汇时人们的情感、婚姻生活, 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
留洋回来的振保在一家外商公司谋了个高职。为了交通方便,他租了老同学王士洪的屋子。振保留学期间,有一个叫玫瑰的初恋情人。他曾因拒绝过玫瑰的求欢而获取了"柳下惠"的好名声。王士洪有一位风情万种的太太,她总令振保想入非非。有一次,士洪去新加坡 做生意了,经过几番灵与肉的斗争,在一个乍暖还寒的雨日,振保被这位叫娇蕊的太太"囚住"了。令振保所料不及的是娇蕊这次是付出了真爱的。当她提出把真相告诉了王士洪时,振保病倒了。在病房,振保把真实的一面告诉了娇蕊--他不想为此情而承受太多责难。娇蕊收拾她纷乱的泪珠,出奇的冷静起来,从此走出了他的生命。在母亲撮合下,振保带着点悲凉的牺牲感,娶了身材单薄、静如止水的孟烟鹂。新娘给人的感觉只是笼统的白净,她无法唤起振保的性欲。振保开始在外边嫖妓。可是有一天,他竟发现了他的阴影里没有任何光泽的白玫瑰烟鹂,居然和一个形象猥狎的裁缝关系暧昧。从此,振保在外边公开玩女人,一味地放浪形骸起来。有一天,他在公共汽车上巧遇了他生命中的"红玫瑰"娇蕊,她已是一种中年人的俗艳了。岁月无情,花开花落,在泪光中,振保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已是一种现实中的幻影。旧日的善良一点一点地逼近振保。
张爱玲虽然身出名门, 早年的生活环境却极端的阴冷和恶劣。孤僻寡情、与世隔绝、我行我素是她的个性。1944年2月初, 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了。处在热恋中的张爱玲, 心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刚涉足爱河的她, 渴望一个如父如兄般男人的呵护和疼惜。在她看来, 遇到胡兰成, 生命在荒凉的世界里出现了亮色。但好景不长, 胡兰成很快喜新厌旧, 又有范秀美、小周等情人。因此张爱玲不再与胡兰成联系,初恋就此结束。《红玫瑰与白玫瑰》就是这个时候写成的。
初恋、情人、妻子,这三个人对振保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细腻、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描写,张爱玲反映的是小资阶层的生活缩影和人类对情感的需求。小说并没有对“红玫瑰”和“白玫瑰”两种类型的女人做出严格意义上的价值判断,而只是在很稀松平常的故事发展中揭示出她们自身的生存状态,叙写她们自身的情感体验,并在这些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中显现出她们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5.《色戒》
《色·戒》写于1950年,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一群进步青年为刺杀汉奸特务头子易先生,派出最漂亮的女子王佳芝实施“美人计”。但在刺杀就要得手之际,剧情却戏剧性地发生逆转——王佳芝在老易为她买钻戒的过程中深受感动而改变初衷。这部小说深得张爱玲的喜爱,她虽然在1950年就完成书稿,但是却经过近30年不断修改,直到1978年才将这篇小说和其他两个小故事《相见欢》、《浮花浪蕊》结集成《惘然记》出版。
张爱玲在这部小说卷首语写道:“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6.《烬余录》
张爱玲1944年写下的篇幅较长的散文,写在战争快结束的时候,记录的则是两年前香港空战时期的人与事。
战争中由担心无衣可穿到剪了男样发型的有钱华侨女孩;据称经历了大风大浪却第一个歇斯底里起来的艾芙林的精神底色;教会临时医院里收容的伤患毫不引人同情,“大都是中流弹的苦力与被捕时受伤的趁火打劫者”;甚至还有因为雇用别的病人为自己跑腿,穿着病号服满街跑太不像样而被双双逐出医院的例子……在人物上是如此,在任何一件细枝末节的小事上也是如此:受了一点伤的伤员被视作焦点时的愉快心情;避过空袭劫难的人群,立即投入电车位置的争夺战,为的是不浪费一张车票,生死大难与生活小计的盘算并置在一起时尤为滑稽……
打仗,就是自己生活的地方太平不太平,而这也恰是最平凡的普通人的真实观念。张爱玲写的就是一群平凡的人。
7.《不幸的她》
《不幸的她》是张爱玲小说处女作。主要讲述了一对少女时代的密友,长大以后,一个为反抗母亲为她订的婚姻而漂泊四方,一个自由恋爱结婚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十年后,两人相见,一星期后,“不幸的她”悄然离去。因“不忍看了你的快乐,更形成我的凄清!
圣玛利亚女校时的张爱玲是个忧郁的少女。那时,她很少回父亲和继母的家。偶尔回去,看到和自己处境完全一样,但却无处可逃的弟弟受到虐待,会同情得哭起来。遭到继母的嘲笑,无处述说的张爱玲,在镜子中面对自己哭泣的脸,咬着牙发誓“有一天我要报仇。”
这篇于1932年发表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年刊《凤藻》第12期上的仅一千四百多字的小说虽然还很稚嫩,但是足以让我们感觉到张爱玲女性一直的最初现。在这篇小说中,张爱玲运用跳跃式的叙事策略,简单而又深刻地展现了女性生命的历程,而这样的历程恰恰就是女性纯洁美好生命被毁灭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张爱玲对女性独立自主的追求,虽然这样的追求还是建立在女性反抗“腐败的积习”的基础上的,还仅仅是女性对婚姻自由的渴望,还没有深入到女性生存世界的根本,但它毕竟张爱玲在其小说中首次流露出女性对自我的关注,因而这种流露完全可以说是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起点。
8.《赤地之恋》
《赤地之恋》是张爱玲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离开大陆到香港后的两部长篇之一。
张爱玲的书中,人是不分好坏的,笔下也绝不会流露半点儿同情。人都是脱不了俗气的,偏偏这样写就的人物最让人牵肠挂肚,有咂摸不尽的滋味。
9.《小团圆》
《小团圆》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二十年间几易其稿,2009年2月在港台被皇冠出版社首次出版。
它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可看作是张爱玲的自述性小说。
张爱玲曾抱怨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写他们之间的事“夹缠不清”。《小团圆》中,展现的是张爱玲版本的“张胡之恋”。这部自传式小说讲述的是女主角作家九莉的经历,从幼年时新旧世代交替身处的传统家族到在修道院女子中学遇到各式同学,以至九莉遇上被说成为汉奸、有妇之夫的邵之雍,这些情节都与张爱玲的传奇人生相似。
《小团圆》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情结。
“我写《小团圆》并不是为了发泄出气,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但是为了国家主义的制裁,一直无法写。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张爱玲
10.《同学少年都不贱》
张爱玲晚年作品。《同学少年都不贱》讲的是两位女孩恩娟、赵珏之间的情谊沧桑。故事开端于两人在上海重逢叙当年。恩娟嫁了位犹太人汴·李外,后来移民美国华盛顿,汴·李外成为第一位入阁移民,赵珏则境遇不如恩娟。因是多年后重逢,两人相对当年平等的身世,便见出高低。或者这正是取名《同学少年都不贱》的深意。言语间充满张爱玲式一贯的讥诮,人物刻画鲜明、情节铺叙细腻,在轻快的故事节奏里,透着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沧桑凄凉感。
小说中对三四十年代教会女生心理的展示,对五六十年代海外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逼真刻画,在张爱玲以前的小说中都是从未出现过的。小说无疑带有某种程度的自传色彩。
生活走过万水千山,其实最终沉淀到心底的,是一种粗糙的痛感,深藏不露,在特殊的场景才跳出来刺人的眼。《同学少年都不贱》所淡淡刻画的那种粗糙,爱了又不点破,欲说还休时最是动人。
小说通篇不见伤感、惆怅这些死去活来的字眼,但这些情绪早已生在她的文字里,像叶的清香,慢慢地弥散开去,不过分张扬,又久久地挥之不去,读者的身心都会被这种味道包裹。张爱玲文字蕴含的暗香如同书中林黛玉的体香,乃天生而成,静静散发,毫无匠人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