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海经》中“凤凰”风神形象及其属性有哪些?
《山海经》凤属神鸟形象概述
凤凰是《山海经》中频繁提及的神鸟,数次出现在《南山经》《西山经》《大荒经》以及《海外经》的经文记载中,其中具体描述的神鸟有凤皇、鸾鸟、翳鸟、鹑鸟、狂鸟、黄鸟等,它们在样貌上有相似之处,且同为凤属,可统称为凤凰。
甲骨文“凤”字的字形像一只冠高尾长、有着丰满羽毛的大鸟,《山海经》中描述的凤凰形象与该字形有相似之处。《山海经》所记凤凰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其状如鸡翟,有冠;二是五采而文;三是自歌自舞;四是见则天下安宁。
《山海经》中同样有对四鸟的相关记载,如《大荒经》,共记有十一个“使四鸟”的国家。与帝俊有关的国家共五个,它们分别是中容之国、司幽之国、白民之国、黑齿之国和三身之国。
这五个国家可以看成是由帝俊集团控制的部落或者是帝俊集团的分支,皆属于帝俊集团。
叔歜国同颛顼相关联,为颛顼的后裔,颛顼是黄帝之后,多位学者考证认为:《山海经》中帝俊、帝舜、黄帝为一人,故颛顼为帝俊后裔,那么叔歜国亦属帝俊集团。十一国中过半数国家属帝俊部落,所以“使四鸟”是帝俊部落的一个重大标识,那么以上列举的十一国可能皆属帝俊集团。
十一国中大部分国家位于《大荒东经》,国家所处方位与东夷部落方位接近,东夷部落以鸟为图腾,以各种禽鸟为臣属,《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所言少皞的鸟官制度可佐证东夷部落确实以鸟为部族图腾的观点。
少皞氏以凤鸟氏为历正,下有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和丹鸟氏分别负责掌管分至启闭八节,反映了东夷部落的人们很早便学会通过观察鸟类以判定农时的方法。
玄鸟、伯赵、青鸟、丹鸟的原型应该是能够分辨四时的候鸟,这四种神鸟皆属凤鸟类,由历正凤鸟氏统一管理。四时鸟同四方风关系密切,先民将四方风与四时鸟相融合,延伸出风神凤鸟的形象。
凤鸟除了具有判断农时指导农业的作用外,它在殷商时期还担任帝使之职,在《山海经》中,帝俊被视为地位最崇高的神灵,相当于至上神的存在。
《山海经》云:“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唯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五采之鸟即凤鸟,是帝俊的“下友”,代替帝俊在人间管理“两坛”事务,这一点可以反映出帝俊能够“使四鸟”的证据,同时体现了凤凰神鸟帝史职能在《山海经》中的延续发展。
《山海经》中的四鸟同四凤鸟之间确实存在联系,最现成的解说是,这四鸟便是帝俊掌管的四方之神,四方凤鸟神。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具凤鸟的形迹。
仰韶文化中彩陶细颈瓶上的凤纹,河姆渡文化中牙雕凤鸟匕形器等,均已具有后世凤鸟雏形。商周时期,凤鸟形象逐渐趋于成熟。
位于安阳市殷墟宫殿的妇好墓中出土的商代玉凤,高冠勾喙,短翅长尾,同甲骨文中“凤”字字形十分相似,可以代表商代时期人们心中普遍的凤鸟形象,是用以研究商人心目中凤鸟形象的极佳实物。
“帝俊下友”是凤凰神鸟对殷商风神帝史身份的继承与发展,其地位同殷商时期相比有明显提高。风神凤鸟在外形上同殷商时期的凤鸟一脉相承,除外形之外,凤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的特征,同样暗含了凤凰同风神之间的联系。
《山海经》虽未明言凤凰与风神二者之间的联系,但仍可从凤凰所表现的特征初窥其风神属性的变化发展。
“凤凰”风神的神能属性
殷商时期,风神的主要职责是招风引雨,帮助人们判断农时。凤凰是对风神形象的具象化,商人将凤凰当作风神,四方风神即四方风神鸟,那么凤凰也是具有招风引雨、判断农时的神能。
凤鸟氏作为东夷少皞部落的历正,统领玄鸟、伯赵、青鸟、丹鸟四鸟,四鸟属凤鸟类神鸟,掌管分至启闭,凤鸟能够帮助人们判断农时可以在此得到证明。
《山海经》中所记凤凰神鸟,虽然没有明显表现出其作为风神应具有的职责与神能,但从凤凰本身的习性与特点中——如凤凰“自歌自舞”的习性、见则天下安的特点以及其选择栖息的生存环境——仍可窥见殷商时期风神因素的残留。
“自歌自舞”动作下的招风神能
凤凰作为神鸟,在《山海经》中提及频率较高。外貌上,它与殷商时期的凤鸟十分相似,都具备有冠、似鸡、羽丰的特点;职能上,凤凰被商人当作风神,能够招风引雨、判断农时。
《山海经》所言凤凰神鸟能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前后两者之间看似没有相通之处,但对凤凰神鸟“自歌自舞”时所作的动作进行分析,仍可发现其与风神凤凰之间的联系。
凤凰是一种可以“自歌自舞”的神鸟,与歌舞联系密切,且歌舞行为出于自发,不受外界影响。
郭沫若在《卜辞通纂》中考证风神凤凰是拥有巨翼的大鸟,又有《白虎通》记载:“黄帝之时,凤皇蔽日而至”,表明凤皇的翅膀的确十分巨大,可以遮天蔽日。可想而知,凤凰想要飞行,首先需要通过振动巨翼产生气旋,然后气旋生风,最后凤凰借助风力实现飞行。
师旷在《禽经》中记载:“凤禽,鸢类,越人谓之风伯。飞翔,则天大风。”越人承认凤凰飞行可以产生大风,所以将其视作风神。
《论语摘哀圣》云:“凤有六像九苞。六像者,一曰头像天,二曰目像日,三曰背像月,四曰翼像风,五曰足像地,六曰尾像纬。”该句所言“翼像风”同样是将凤凰的巨翼与风进行了关联。
说明在古人的观念中,风的产生同凤鸟关系密切,凤凰招风的神能是通过振动巨翼实现的。
《山海经》中,对凤凰“自舞”的动作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大荒东经》云:
“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郝懿行笺:“沙”疑与“娑”同,鸟羽婆娑然也。袁珂认为“弃沙”是婆娑盘旋之意。即凤凰是鸟羽婆娑盘旋起舞。
凤凰盘旋起舞的动作同凤凰振动巨翼招风的动作相贴合,从凤凰“自舞”的习性可以看作是风神凤凰招风动作的残留。凤凰“自歌”的行为同样暗含了其与风神之间的联系。
古老的音乐是人们对风声一类的自然之声模仿而来。
可见风同音乐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凤凰自歌时,仰天长鸣,发出凤鸣之声。凤鸣同风声同为音律之母,《吕氏春秋·音律》记载:“天地之气,合而生风。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人们可以通过听风声、凤鸣声辨别音律,由此可证风声同凤鸣之间存在的联系。
《淮南子》中同样有文字记载证明了风声同凤鸣之间的关系,“律之初生也,写凤之音”,“乐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风”,表明古人的确曾将凤凰与风神、音律进行关联。
凤鸣之声即风声,人们听到凤鸣之声,就意味着风来了,这同样反映出凤凰具有招风的神能。《山海经》对“自歌”进行描述:“五采之鸟仰天,名曰鸣鸟。爰有百乐歌舞之风。
凤凰仰天长鸣,引出百乐歌舞之风,证实凤鸣确为风声,凤凰的“自歌”行为是对凤凰风神招风动作的保留。凤凰作为风神,其主要职能是招风引雨。
在甲骨文材料中,记载同风神有关的祭祀活动中,最终目的多为求雨。风雨相依,风来则雨至,所以人们向风神祭祀,祈求天降甘霖,风神在承担招风神能的同时,还具有引雨的神能。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上至统治者,下到普通百姓,都十分重视农业的耕种生产,风雨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自然因素,得到了人们的密切关注。
风调雨顺可以获得好的农收,求雨成为古人祭祀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国逐渐产生了相应的求雨祭祀活动。
雩祭是先秦最常见的求雨祭祀活动,活动中所跳雩舞,正是人们利用道具对凤凰神鸟的招风动作进行模仿,然后达到求雨的目的。
《尔雅·释训》解释为“雩之祭,舞者吁嗟而请雨”“舞、号,雩也”;《说文解字》解释为“羽舞也”。从两种文献对“雩”的解释,可知“雩”是一种用于求雨的舞蹈,它的形式是羽舞。
《周礼》对举行雩祭的执行者和雩祭时间进行了记载,《周礼•司巫》载:“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又《周礼•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旱暵则舞雩。”
可知,雩祭是在国家发生大旱时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由女巫带领,人们需要佩戴鸟的羽毛对自己进行装饰,然后通过跳舞的方式敬神、娱神,以达到天降甘霖、缓解旱情的目的。
雩舞中,凤凰和求雨产生联系,通过分析雩舞,亦可证明凤凰“自舞”的习性特征是凤凰风神属性的残留。
这种以乐舞祭祀神灵的方式常见于先秦时期,进一步佐证了用舞蹈祭祀在周人的生活中十分普遍,祭祀对象涉及方方面面,如山川、社稷、四方方神等,在遭遇大旱时,也会采用舞蹈祭祀的方式来求雨。
羽舞,郑玄在《周礼•舞师》中注:
“羽,析白羽为之。”“皇,杂五采羽如凤皇色,持以舞。”。
所以羽舞和皇舞在跳舞时,虽然都以鸟的羽毛做装饰,但是羽毛的颜色以及舞蹈祭祀作用的对象并不相同。羽舞的祭祀对象为四方方神,选择用来装饰人们的鸟羽为白色;皇舞主要出现在人们遭遇旱情后用来求雨的祭祀中,选取用来装饰的鸟羽为五采羽。
皇舞正是针对求雨祭祀的舞蹈,该舞蹈形式同鸟类关系密切,通过分析皇舞同鸟类之间的关系,可以证明凤凰自舞同风神神能之间的联系。
周代的雩祭主要为两种,一是正雩,又曰大雩,用于祭祀五帝;二是旱雩,在遭遇大旱时使用,未遭遇旱情则不用。皇舞便是旱雩时所跳羽舞。
皇舞是为解决旱情而跳的祭祀之舞,在祭祀仪式中,跳舞之人手持五采羽或将五采羽作为装饰佩戴在身上,人们以舞蹈的方式进行祭祀祈祷,祈求雨水的降临。
用鸟羽对自身进行装饰,手持鸟羽跳舞,正是人们将神灵有形化,并将神灵的神能人格化后赋予在自身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人们对神灵的模仿,通过模仿达到求雨目的。
这个神灵正是神鸟凤凰,《山海经》中描述凤凰为“五采之鸟”,郑玄《周礼》注指出“五采羽如凤皇色”,此“凤皇”即《山海经》“凤皇”。
人们选择用五采羽对自己进行装饰,是对凤凰外貌的一种模仿,这也是对凤凰风神身份的肯定;持羽跳舞,是对凤凰自舞行为的模仿,也证实了凤凰自舞动作中确实能够招风引雨,是对风神神能的继承保留。
人们在雩祭中,对凤凰的外貌以及动作的模仿,希望在祭祀活动中通过对凤凰的模仿,实现天降甘霖、缓解旱情的目的。
《山海经》中凤凰“自歌自舞”的习性,是对风神招风引雨神能的保留与发展。先民们将风的产生同鸟类振动翅膀飞行的动作相联系,将风声同鸟鸣相联系,认为风是由风神凤凰振动巨翼产生的,风声即凤鸣。
凤凰磐娑起舞、仰天长鸣的动作便是风神招风动作的残留。古老的雩祭仪式中,人们手持五采羽、身配五采羽在巫师的带领下跳舞,这是对凤凰的外貌与动作的模仿,模仿的目的是为了求雨,同样可以证实凤凰的风神身份以及其“自舞”动作是对风神招风动作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清)纪昀编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清)郝懿行撰,栾保群点校.山海经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9.(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9.(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20.(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2020.(清)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